top of page

“一分为三”看“幸福”(王以胜教授)

“一分为三”看“幸福” ( 2014 ---064)

几年前以胜读过西医师、心理咨询医师,同时又是作家毕淑敏的文章《提醒幸福》之后,当时就有一些感触,有话要说,想通过文字来记录和表达自己对于“幸福”的粗浅看法,并且随手做了大约七十个字的“读书笔记”。

近日和老伴沿着泰晤士河边散步,看到许多中国“中、小学生”利用“暑假”来英国短期“游学”,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显露出“幸福”的模样,和老伴闲聊时说到有关“幸福”的话题,于是就拟个小文章题目《“一分为三”看“幸福”》。

平时读报纸时(为了集中精力和时间学习“中医药学”、自主研究中医药知识和中国文化,以胜于2010年重回英国伦敦“北京同仁堂”门店之后,实行下班后“不看电视、不上网、不接电话”的“三不”政策,就是通过报纸保持和社会同步与沟通),也经常看到有关“民调机构”对于世界各地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记得英国出版的中文报纸曾经报道过有关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采访街头民众的调查“问卷”,结果闹出了个笑话:问“您幸福吗?”,答“我姓X”。以胜猜测他只是把“幸福”当作“姓佛”,于是随口报出自己的“姓名”之“姓”而已;于是引发民众关于“幸福”的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什么是“幸福”?从字面来看,所谓“幸福”,就是“幸运、有福气、高兴、不受罪”的意思。

对于“幸福”的理解,按照“一分为三看世界”方法论来看“幸福”,大体有三层次:一是“不同的人对于幸福有不同的认识”;二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段对于幸福的认识也不同”;三是“幸福是心理现象,幸福只是人们心灵的感觉”。

中国民间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说法,一旦失去了,才体会到所失去的环境或朋友或亲人或状态,对于自己是那么重要,才知道自己失去了“幸福”!就如有些人平时因为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求严格,批评多表扬少,心里不愉快、不“幸福”。一旦父母去世,突然间才感觉到失去父母是多么难过,是多么“不幸福”。因为战争而成为难民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安稳的社会环境”对于人民是多么“幸福”。但是过去也许对于“平常的生活”根本就没有感觉!

拥有“健康”(即身体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适应状态三方面都处于完满状态的健康)才是“幸福”。

大多数儿童认为有“好吃的、好玩的”就是“幸福”。以胜在儿童时期认为“过春节最幸福”,因为只有一年一度的“春节”,才能“吃得好、玩得好、到处跑、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不用上学、不用劳动、还有压岁钱”。

青年人认为有好工作、好女/男友就是“幸福”。

老年人认为“家庭和睦、子孙满堂”就是“幸福”。

现在也有人认为“有权有钱、有好车、有好房”就是“幸福”。

人们的“追求”不同,对“幸福”的认识也不同。当你长期饥饿时,能有饭吃,就是“幸福”;当你“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时,突然有遗产房给你住,也是“幸福”。

凡是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欲望”的事物、事件都能使人获得“幸福”。还要记住“祸不单行、福无双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富有哲理的谚语。

2008年以胜年过花甲在中国退休之后,明显觉得一身轻松。体会到“无官一身轻、无管一身轻、无关一身轻”的愉悦,从心里感觉到真“幸福”!

现在以胜认为,能够 “自主研究中医药学”就是“幸福”。每年能够有假期和老伴一起陪伴老母亲聊聊天,再回来应诊看病、搞自主研究就是“幸福”。能够和老伴在泰晤士河边散步聊天也是“幸福”。

其实“高兴和烦恼,都是自己找”,只要“心态好”,自然感到“幸福”。

其实“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等等同步,幸福只是人们“心灵的感觉”。

当我们“一无所有”时,也可以说“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

当我们身体不太健康时,也还可以说“幸福”,因为还有一颗“健康的心”。

(2014-7-16凌晨于伦敦).

Prof wang

行医地址:康泰中医药公司伦敦第11诊所。在伦敦Leicester square地铁站下车后,向查林格中文图书馆方向,近图书馆处。

具体地址:14 Charing Cross Road, London WC2H 0HR。

诊所电话:020 7240 3090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