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针刺止痛原理 --- 闸门学说

针灸止痛的机理,众说纷纭,至今没有最后的定论。其中比较认同的是针灸通过提高抑制脊髓上传神经冲动,达到减轻或制止疼痛的作用,也即“闸门效应”。现代生理学对于疼痛的机理,有一种经典学说叫做“闸门学说”。我们知道人体有多种感觉神经,包括五官的视、听、味、嗅觉以及触觉、温度觉、压觉、痛觉、位置觉和深部感觉,正因为有感觉神经,人们得以通过对外部环境、所接触的物体做出反应,以避免伤害或做出调节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但是这些感觉是怎样通过感觉神经被传入到我们的大脑而感知的呢?下面我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一些基本的神经生理常识。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组成,中枢神经包括头颅内的神经组织及其向椎管内延伸的脊髓;而外周神经是脊髓在每一个脊椎骨之间发出的每一对运动神经及进入脊髓的每一对感觉神经,以及分布在头面五官的脑神经。外周神经以规律的方式分布在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它们像树枝一样通过不断的分叉,最后在末端成为最小的神经末梢。当我们接触到外界的事物、气候变化等,就会通过感觉神经末梢,将接触到的刺激以电冲动的方式传入相应水平脊髓段,然后这些刺激冲动首先在这里被整合或过滤后,再被上传到大脑,如此我们才会感知到的刺激是痒、麻、冷热或者痛。问题的关键在于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生物电(神经冲动)不是直接上传大脑,而是进入脊髓后,先在相应的脊髓节段中作处理整合后才被发送到大脑。其过程是,首先当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转为生物电刺激冲动经传入脊神经进入脊髓后,几乎同时兴奋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神经,即上传神经和侧支神经,后者的作用是抑制前者上传神经冲动,即削弱上传冲动的强度,起到调节的作用,就像闸门控制水流一样。这种机能结构是非常有用的,如果各种刺激,特别是伤害性刺激任其放量上传至大脑,可能经常导致人体休克等巨大反应,伤害很大。

那么我们来看针灸是如何达到止痛作用。首先,针灸过程中,人们无论有意识还是潜意识,都会有一种心理效应开始起作用,即医生正在将尖锐的针经皮肤刺入穴位,无论你紧张、怕,还是不紧张、不怕,你的大脑都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会大量生产阿片样化学物,称作中枢性镇痛物质,这些物质的增加能减少对疼痛的感觉,所以针灸产生的这种作用也就被称作中枢性镇痛作用。而另外一方面,针灸针插入穴位所产生的实际刺激,也会加强脊髓侧支抑制神经的作用,减少疼痛电冲动的上传量,从而达到止痛的功效。有研究显示,针刺手法决定了对脊髓闸门结构作用的大小,复式手法的抑制效果显然大于仅仅将针插入然后静留针的做法,也就是说,针灸针插入后,仍需持续反复捻转、提插,至少1-3分钟。古人采用的复式针刺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有惊人的效果。换句话说,想要达到较好的止痛疗效,必需要有足够的刺激量,如果仅仅是将针插入后等半小时后拔出结束治疗,是不会好的效果。病人朋友去针灸治疗时,也可以据此作出判断,你是否找了可靠的医生。

 

1983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为五年制本科学历,毕业分配到浙江安吉县医院,并经西医内、外、妇、儿各科轮转见习一年后开设中西医结合科,四年后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学位并就职于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出国前为副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并开设专家门诊以及任教;被选为跨世纪青年人才,曾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990-1998年间曾带教多国留学生百余人。1983年-1993年十年间曾先后拜名师十几位,遍及杭州、湖州、萧山、上海和南京等地。90年代中期多次短期下乡支持基层医疗工作,患者量众;因此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线临床经验。应跃明医师好学,善总结,广泛饱览中西医著,籍以融会贯通,用诸临床,应验颇多。运用中西 医结合理论指导临床,尤擅长治疗疑难杂症、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及不孕不育、男性病症、疼痛性疾病等。自1999年就职康泰以来,为该公司最资深坐堂医生之一。其为人诚恳,临诊讲求诚信。能治则不辞,不能治则一概言明,决不为盈利而延误治疗时机。

诊所电话:020 7836 1355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