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脾胃升降”与诸脏的关系


(一)肝与脾: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说通过恢复脾胃的功能,而后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治脾宜升,治胃宜降;肝气郁结、横逆首先伤脾,肝旺则胆火郁结,若与胃气相并则上逆,逆而为病,则见恶心、呕吐、口苦等症。治疗时,应疏肝解郁,条达气机,清肝胆火,使胃气下降,脾气得升,则诸症皆除,此乃通过治肝而后达到治脾的目的;又如肝旺脾虚,致使脾气不升,痛必泄泻,治疗时则应抑肝健脾,方用痛泻要方,其中白芍和肝抑肝,防风疏肝升脾阳,白术健脾补气,陈皮和胃,肝郁疏解,脾气得升,则痛泻自止。

(二)心与脾 心藏神,脾主思。思虑过度则心脾两伤。脾气郁久,则气结而不得升,心气衰则脾气易损,肌肉消瘦。妇科常用归脾汤以养血补心,升脾益气。养心气才能解郁结,郁结解则脾阳升畅,气旺而血自生。

(三)肺与脾: 脾主散精,上输于肺。脾气旺盛,则肺气充足,脾气不足则肺气也虚,所以,治肺也要治脾。而肺主治节,洒陈津液,若肺气不宣,则脾气也难以升畅。如四君子汤中人参补肺气,白术补脾气,茯苓佐白术以健脾渗湿,甘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升阳补气。如肺虚、肺痨、虚损等证,阴津不足,饮食少进,精血不足,妇女闭经。一般多脾肺双补始能速效。

(四)脾与肾: 肾是藏精之脏,乃“先天之本”,居于下焦,为阴中之至阴,既存真阴又寓真阳。而脾为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是供给肾阴肾阳不断滋生的物质基础。肾阳不足,不能鼓动脾阳,则脾气不易升畅。脾气弱,运化失职,不能输精于肾,则肾气也不足也。脾与肾相互滋助。例如,四神丸虽称主治肾泄,而其中破故纸补命门之火,吴茱萸温中祛寒,肉豆蔻行气消食,暖胃理肠,五味子敛阴益气,固涩止泻,生姜暖胃,大枣健脾。此方温肾暖脾,固肠止泻。脾肾双治,以治肾为主。

 

1987年本科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并被择优留校聘用。2002年获得中医妇科博士学位,师从《中医妇产科》六版教材的主编、全国知名中医妇科专家马宝璋教授。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善治各种妇产科疾病、各种疼痛症及疑难杂症。

尤其对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孕不育及月经病的中医中药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

诊所地址:36 Gerrard street, London W1D 5QA

联系电话:020 7287 0805

电子邮件:London7@everwell.co.uk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